论坛小呆 发表于 2015-9-23 13:33

20年帕金森患者成了“木僵人”


20年帕金森患者成了“木僵人”烟台山医院在烟威地区率先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技术治疗帕金森病 近日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梁辉主任、孔敏博士带领医疗团队为一名67岁的帕金森病患者成功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术,植入脑起搏器,解除困扰她20多年的帕金森病所带来的痛苦。这一做法在烟威地区尚属首例。
栾女士全家向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赠送了锦旗
67岁帕金森患者变成“木僵人” 帕金森病患者栾女士今天开心的来到烟台山医院,请神经内科孔敏博士对植入她体内的脑起搏器进行脉宽、频率、电压等刺激参数的调试,并配合进行运动症状评估。评估显示,栾女士身体僵硬的症状明显减轻,灵活性显著提高,借助扶椅,她一口气能在治疗室里走上四五圈儿。然而,放在此前,对她而言,这些都是幻想。20多年来,四肢不自主的震颤、身体僵硬每天都折磨着栾女士。一个多月前她住进了医院,“刚来的时候,只能躺在病床上,脸都转不过来。吞咽功能不行,只能靠鼻饲管进食,典型的‘木僵’状态,一年多的时间就因行动迟缓两次摔倒在地,引发骨折。”我院神经内科梁辉主任向我们介绍到。据悉,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我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大约是1.7%。仅烟台就有两万多名患者。“木僵人”从绝望到希望 像栾女士一样,许多帕金森患者尝试过很多种治疗方法,但效果都不明显。前段时间,得知烟台山医院可以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技术治疗帕金森病以后,重新燃起了希望,主动要求帮她实施手术。由于她已处于帕金森病晚期,已非常严重,而且因右下肢先后2次骨折,且骨折后将近半年余时间长期卧床,导致双侧膝关节挛缩,下肢肌肉萎缩。同时,栾女士已经累及吞咽困难,医学讲吞咽困难为中轴症状,中轴的症状处理较为棘手。术前,神经内科梁辉主任、孔敏博士为栾女士进行了大量的术前评估,包括一些量表的测定,美多巴冲击试验、颅脑磁共振评估等,并与齐鲁医院、清华大学等帕金森病专家全方位的会诊探讨。最终在麻醉科、神经外科、影像科、手术室等相关的科室的配合下顺利完成手术,并在一周前完成了起搏器的开机工作。“术后,原来患帕金森病卧床一年多的“木头人”的栾女士能走动了,还主动跟别人说话。并且能自己进食了,吃上了术后第一顿饭。精神状态也很好,原来肢体颤抖不停的症状也消失了;原来强迫症、幻想症等精神症状也没有了,睡眠状况也大大改善。”我院神经内科孔敏博士自豪的向记者说。

神经内科孔敏博士为患者进行术后运动症状评估,栾女士术后可以做精细动作了国际一流诊疗技术送到百姓家门口 “此前,只有北京、上海、济南等那样的大城市做这样的手术。病人在那里做完手术以后还要定期去那里调试,这些病人坐飞机、火车都很不方便。现在,我们烟台山医院掌握了这项技术,标志着我们现在把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搬到了病人的身边,让他不出烟台市就能享受到国际一流的治疗。”神经内科梁辉主任说。神经内科孔敏博士介绍,脑深部高频电刺激(DBS)即“脑起搏器”,已经发展成为传统的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中常用的毁损手术的替代方法。DBS已经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由于它具有可逆性和可调性的特点,大大降低了手术的致残率。这种手术方法最开始应用于治疗运动障碍病,常选用的几个靶点位置为丘脑、苍白球和丘脑底核。脑起搏器包括脉冲发生器、延长导线和电极三个部件,电极植入脑内,对于帕金森病来说,通常是丘脑底核,脉冲发生器植于胸前皮下,延长导线在皮下连接脉冲发生器和电极。脑起搏器产生的高频电刺激脉冲,通过电极触点作用于脑内靶点核团,抑制因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而过度兴奋的神经元的电冲动,减低其过度兴奋的状态,从而有效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宣传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年帕金森患者成了“木僵人”